這年頭,通過小貸產品在用戶身上薅一把,發行ABS再從銀行身上賺一把,最后登陸資本市場功成名就的計劃,很難再實現了。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黃琪鑫
編輯:雷緩之
設計:布冬
實習生:郭曼怡
近一年來,名字換來換去的企業似乎流年不利。
兩家頂流金融科技公司接連在IPO門前遇阻。一家是螞蟻金服,后更名為螞蟻集團,上市前兩天被上面暫停了;另一家是京東金融,又叫京東數科,最近又換成了京東科技,但在科創板門前轉了一圈,還是傳出了打道回府的消息。
▲截至目前,京東數科在上交所科創板的上市狀態仍停留在 “已問詢” 階段。圖片來自網絡。
士氣受挫了,自然需要有人出來擔責。3月12日,繼京東科技的“一把手”陳生強被替換后,螞蟻集團的胡曉明(花名孫權)也請辭了CEO。
曾經兩家頂著Fintech概念的互聯網公司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難堪。
若要退一步,螞蟻集團可以回歸支付業務,而依靠京東商城的京東科技,似乎已經下了宣判書。
起個大早,晚集沒趕著
如果沒有受到螞蟻集團的波及,在劉強東的計劃中,京東科技上市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自2018年明州事件后,東哥便從臺前隱身到幕后,打算和雷軍一樣化身為IPO收割機。只不過,雷軍是靠順為資本“順勢而為”,而他的辦法則是將集團的子公司當作資本市場的鉤子。
第一張牌就是京東科技,采取上市行動的時間早于京東物流、京東健康兩家公司。盡管京東科技的CEO是陳生強,京東集團持有公司36.8%股權,但實際控制人還是享有74.77%的表決權的劉強東。
東哥的影響力為京東科技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資本,從2017年開始,兩輪融資合計獲得近200億。出錢的都是創投界的大咖,包括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天圖投資、嘉御基金、中信資本、華興資本、領沨資本、中國太平、高達投資、天壹資本等近20家投資方。
一旦公司上市,劉強東新增財富約1007億元,陳生強持股4.23%,也將從京東數科上市中收益84.6億元。
奔著“科創板金融科技第一股”的目標出發,啟動上市輔導三個月后,2020年9月,京東科技披露上市招股書,計劃募資約200億,而上市估值在2000億元左右。
至于為何選擇在科創板上市,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像中芯國際等科技巨頭登陸,科創板投資者熱情高漲,大量資金涌入;另一方面,為了鼓勵科技創新企業更好的發展,科創板再融資辦法不再將盈利要求作為發行條件,這意味著盈利承壓的京東科技可以在資本市場融來更多的錢。
于是乎,這家主要收入仍然來自消費貸和現金貸業務的企業,刻意強調自己的科技屬性,以便享受更多科技公司的待遇。
但京東科技實在差點運氣,受螞蟻集團暫緩上市以及監管環境變化影響,京東科技遞交科創板申請之后便再無下文。直到過了最終審核的時間,上市也沒能推進。2021年3月,外界傳出京東科技可能撤出科創板IPO計劃,京東科技對此回應稱“不予置評”。
反觀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上市就要順暢很多。2020年12月,前者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目前市值為3276.71億,今年2月16日,京東物流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申請,外界估值超2500億。
同樣是金融科技企業,平安集團孵化的“獨角獸”陸金所選擇了在紐交所上市,在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上市申請不到一月后,火速敲鐘。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選擇大于努力。
初創團隊分崩離析
融資時和投資人說好的2020年必上市,現在東哥的面子多少有點掛不住。不過比面子更重要的是,京東科技這個集團的“親兒子”將面臨的麻煩事。
2018年B輪融資時,彼時的京東金融也就是現在京東科技,主打的還是“金融科技”這個熱度逐漸降低的概念,加之融資額從A輪的66.5億元提升到130億,融資進展受阻。
最終,京東金融和投資人簽訂對賭協議,承諾2020年上市,否則京東集團回購股份。同年11月,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
2021年,京東金融和投資人簽訂的對賭協議宣告失敗了。下一步,不論是京東集團斥資幾百億兜底回購股份,還是和投資人重新簽訂對賭協議,為重新上市爭取時間,這家“獨角獸”都難以達到投資人的預期。
另一方面,手握京東數科股權的員工也夢碎了一地。
根據招股書,京東數科的員工股權激勵平臺宿遷東泰持股比例為7.8%。其中,近7成是京東數科自己的員工持股,剩下的用于未來員工的股權激勵計劃等。
相比螞蟻集團的兩個員工持股平臺杭州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合計持有公司50.52%的股份,京東數科要吝嗇不少,但在2000億的估值下,蚊子腿也能變成一塊大肥肉。
陳生強在2017年京東數科的年會上說:“我不太喜歡給人開空頭支票,但我想說的是,在京東金融,只要你真的做出來,自然會獲得你應得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好了,至少能創造20個以上的億萬富翁,300個以上的千萬富翁?!?/span>
據雷帝網透露,京東數科的創始團隊普遍拿的是京東數科集團的股份,而京東數科沖刺科創板失敗,其實對京東數科的創始團隊打擊非常大,不僅人員大半被調整,股權也遲遲無法兌現,差不多意味著創業失敗。
事已至此,京東數科的內部也遭遇大變天。2020年底,京東數科的CEO換帥,由京東集團首席合規官李婭云接任原CEO陳生強;
▲京東科技集團組織結構及人員任命。圖片來自界面新聞。
1月11日宣布新成立京東科技集團,將云與AI業務與京東數科整合在一起;
京東集團副總裁宋揚被調入京東科技子集團,負責市場、品牌和公關相關工作;
而有著“京東白條之父”稱號的許凌,將輪崗至京東集團,任職戰略規劃部負責人。
如今,股權仍是一張空頭支票,而初創團隊卻分崩離析。
再上市阻礙重重
但這個事兒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公司從本質上離科技公司還有一段距離。
在監管“做金融的要回歸金融,做科技的要回歸科技”的大方向下,京東科技被驗明了真身。
京東金融2013年開始獨立經營,最早就是做小額信貸,像京東白條、小金庫、代理銷售基金產品和理財產品,后來升級為京東數科集團,開始為銀行、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門、央企國企提供金融科技支持。
直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數科總營收103.27億元,其中京東金條和京東白條的收入一共為44億元,占比超過總營收的4成。而且面向金融機構客戶的營收為42.84億元,占營收比重41.48%,合計下來,金融業務收入貢獻在70億元以上。
數據之下,哪怕鍍上科技的外殼,京東數科也無法擺脫金融占比過重的事實。
但京東數科顯然沒有辦法拋棄自己的金融業務,畢竟這是公司收入的頂梁柱。2017年,凈虧損38億,2018、2019年合計凈盈利不到10億后,2020年上半年又再度虧損近7億。
京東科技想要破局,比螞蟻集團要更困難一些。螞蟻集團至少可以回歸支付本源,而京東科技一開始,就是依賴京東電商生態衍生出來toC的金融業務,要想順利上市,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面向B端的技術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京東科技挖空心思在調整戰略。
京東科技將重心向云與AI業務以及資管業務傾斜,例如向金融機構提供資訊和數據、智能交易、風險管理、智能投資,以及開拓政企客戶,提供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服務等。
▲京東科技集團在1月11日城里,將京東云與AI業務、京東數科整合在一起。圖片來自網絡。
要向科技靠攏并非一日之功。從財報數據來看,面向政府等客戶收入所占比例還十分有限。IPO財年內,該項收入僅為0.73億元、1.47億元、8.41億元和5.75億元。而新成立的云與AI業務,尚未形成規模,財報并未公布具體數據。短期內登陸科創板依舊阻礙重重。
這年頭,通過小貸產品在用戶身上薅一把,發行ABS再從銀行身上賺一把,最后登陸資本市場功成名就的計劃,很難再實現了。
版權聲明
?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首發,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yamitech.com/hlw/39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