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難,把人做好更難。
古人談做人的境界有這樣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意思是說,一個人內心里能盛下多少人和事,也決定了他能看到怎樣的世界。
討厭的人,厭煩的事,能夠恰當處理,心里明白,卻不說破;
心里清楚,卻不糾纏;心里懂得,卻看淡辯駁,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也展現了一個人的情商。
看破不說破
看穿不揭穿
與人相處,鬼谷子曾說要“覺人之偽,不形之于色;吃人之虧,不動之于口;施人之恩,不發之于言;受人之惠,不忘之于心?!?/span>
意思是說:
“討厭別人虛偽的一面,淡然處之,不表現在臉上;
知道自己吃了虧,長個經驗就好,不用去針鋒相對,給了人家恩情,也不要天天掛在嘴上;
受了他人的恩惠,關鍵是記在心里就是好,不靠一張嘴道謝?!?/span>
討厭卻不說破,不喜歡也能包容,才是智慧。
曾國藩曾經有一個老鄉叫王錱,很有才華,但卻愛出風頭,愛發議論,總是在爭論中蓋過別人一頭。
他認為曾國藩是秀才帶兵,沒有真本事,就很瞧不起他,經常和他較勁。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招募湘軍,他很想收王錱為弟子。
王錱直言拒絕說:“我的師傅只有羅山一人?!?/span>
曾國藩做人穩重低調,聽了這話就把王錱看透了,便不動聲色地笑了笑,心下暗想:
“王錱雖有幾分能耐,但恃才傲物,不好領導,這是帶兵的大忌,未來堪憂?!?/span>
曾國藩從此很討厭王錱。
但是討厭歸討厭,他卻心里有數,并不因此漠視王錱的才能。
后來王錱招募兵士,組織團練。曾國藩看透王錱激進招人,糧餉缺乏的隱患,就寫信給他,想讓其跟隨自己東征。
王錱聽了,很不屑地對周圍的人說:“曾國藩這個人京官做久了,動不動就發公文,打官腔,跟他交談,話不投機半句多?!?/span>
這話傳到曾國藩耳中,他長嘆一聲,并不強求。果然不久以后,王錱因為糧餉缺乏,受困于無食無援的空城而兵敗,年紀輕輕就病死軍中了。
不揭人短,不睚眥必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給別人留“面子”,留“臺階”,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美德。
曾國藩成于此,王錱敗于此。
因為成全別人,做人做事自帶分寸,即便是錯誤也懂得給人留路,是心底的善良,也是人生走的更遠的鋪墊。
別和小人糾纏
因為你一定會輸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小人是我們最討厭的。但是小人陰毒,喜歡的是背后算計,因此即使再討厭,也不要和小人糾纏。
《易經》中說:當時局不利,不可與小人糾纏,需要以退為進。
意思是說,要懂得和小人保持尺度。
很多時候,面對小人的一些行徑,據理力爭常常得不到結果。如果正面交鋒,反而得不償失,倒不如退一步。
比如《紅樓夢》中的夏金桂,性格潑辣,飛揚跋扈,心地陰險。
她看準薛姨媽慈祥,薛蟠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理會家事,就在背后陷害香菱,處處找茬,把家里弄得烏煙瘴氣的。
薛寶釵看透了夏金桂的潑辣和小人行徑,對這個嫂子極其厭惡,但是她也深知與這樣的小人爭辯,毫無用處。
于是并不點破,只是假裝不理會,用自己的智慧彈壓其志,令其自己打消陷害的念頭。
夏金桂經常折騰香菱,攪得家里不安寧。薛姨媽無哭無淚,氣急之下就想把香菱買了。
寶釵不卑不亢地說:“讓她跟著我也是一樣,從此斷絕了她那里,也如賣了一般?!?/span>
自此香菱跟著寶釵,夏金桂鞭長莫及,也偃旗息鼓了。
古人云: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不與小人糾纏,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人生短暫,能容納的東西有限。
與其讓這些沒有營養的人與事,腐蝕我們的人生,到不如躲開它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
三觀不同,不必為友;
層次不同,不用爭論!
現實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莫過于,和不在一個頻道的人對話。
你看了一本有意思的書,想分享,對方卻說別裝文藝青年。
你說公司加薪了,他人卻揣測你發大財了,可以向你借錢。
你和人談論昨晚的聚會,有人卻一臉嫌棄,覺得那是嘚瑟。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通?!?/span>
時間決定我們遇見誰,三觀卻決定了我們留下誰。
好惡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知識儲備不同,思維方式和層次也不同,即使費盡心力,對方也聽不懂。
莊子在《秋水》篇中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span>
水井中的青蛙因為局限,理解不了大海的遼闊,夏天的蟲子因為季節,理解不了冬天。
人品決定底線,三觀決定上限。
道不同,不相為謀,真的不用翻臉。
看不慣的,各走半邊;摸不透的,不費力揣摩;看不清的,不勞神猜測。
人生苦短,真沒有必要浪費時間,與不相干的人糾纏。
縱觀我們的一生,誰不是一直都在和不同的人交往,不停告別,不停擁有新的伙伴一起上路呢?
誰不是,和想法不同的人,失于交流,和三觀不同的人,不再接近?
沒法溝通,就不溝通,沒法相處,就不相處,這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態度。
因為相處不累,才能久處不厭。意氣相投,才能真心相處。
生活處處是智慧,選擇忍讓不是退縮,選擇寬容也不是怯懦。
討厭一個人,不翻臉,往往是懂得了做人贏在格局,輸計較。
王陽明:“種德者必養其心?!?
人生,人情,人性,人世,這些棘手的概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處理方式不同,常常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看透包容的人,懂得韜光養晦,因此話不言盡,事不做絕。
脾氣人人都有,發出來是本能,能夠壓下去才是本事。
能躲開的不必強爭,不能溝通的就放棄。
人的一生,就是遇到,擦肩,停留,陪伴,參與,解決問題的的過程。
所以很多東西都不必執念,根據不同情況作出處理就好。
因為有秉持,有通融的人生,才最為順達;有底線,有善意的生活才更加豐富。
共勉!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yamitech.com/nx/39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