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自帶神秘濾鏡的古代古蜀國文明遺址--三星堆頻上熱搜,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三星堆文化遺址的二次發掘,無數來自 3200 年前的文物浮出水面,一件件帶著歷史獨特韻味的面具、金器褪去了時間的塵埃,仿佛都在為我們訴說著當時的輝煌盛世。
目前,新發現的 6 個“祭祀坑”中已出土 500 余件文物,包括銅像、象牙、玉器和金飾……在眾多珍貴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 5 號祭祀坑出土的一副黃金打造的面具。這半張面具寬約 23 厘米,高約 28 厘米,含金量為 85% 左右,銀含量在 13% 到 14% 左右。這副面具已經變形殘斷,有可能是在被埋葬前就被焚燒和破壞過,但專家推測這件黃金面具的完整重量應該超過 500 克。
黃金面具
三星堆博物館
這副面具與之前出土的青銅雕塑的面部特征大致相同,寬闊的骨骼結構配上極大的眼眶,別說還真的和外星人 ET 有點像~怪不得有那么多人都猜測三星堆是外星文化。(考古學家已經辟謠了哦!不要再傻傻地相信外星玄學了?。?/span>
這件黃金面具最特別的一點就是耳朵上有一個大大的耳洞,可見古蜀國全民都是“珠寶達人”呀~其實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文物并不止這件黃金面具,還有一些花紋精致、做工精美的金權杖和金虎,雖然只是簡單的將金片錘拓并粘貼在其他器物上,但仔細想想這些金器可是出自 3200 年前的工匠之手,沒有絲毫科技力量的加持,是不是不明覺歷?
金虎
三星堆博物館
埃及法老到中國帝王,8000 年仍舊閃耀
這次三星堆的發掘成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神秘而燦爛的古蜀文化,也將中國的黃金歷史向前回溯了數千年。其實放眼整個世界,黃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見證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旁觀著不同大陸、不同文化的興衰榮辱。
無論在太陽般耀眼的古埃及,還是在被稱為“黑暗時代”中世紀和充滿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又或者在恢弘一時的大清盛世,象征著身份與權力的黃金都在一任又一任的王權貴族身邊,注視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八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經把黃金“玩出花”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充滿了珠光寶氣的文明除了被長江和黃河滋養的中華文化外,還有生長在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化,而黃金的“舞臺 Show”也正是在這片被尼羅河貫通的沙漠之地拉開了帷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埃及人便已經掌握了提煉黃金的方法,并發展出了熔鑄、捶打、雕刻、著色、鑲嵌甚至是制作金箔、金線、金絲等等黃金的加工方法,可以說是把黃金“玩”得爐火純青。
圖坦卡蒙墓穴的黃金拂塵
埃及博物館
或許是因為埃及境內的黃金儲量實在是太過龐大,亦或者是金燦燦的光澤實在令人無法抗拒,埃及人對黃金的狂熱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熱愛”來形容,他們對黃金的態度更像是一種崇拜和敬仰,不僅全民人均一件黃金珠寶,還專門設立了一位“金礦守護神”--Hathor(哈托爾女神)。
哈托爾女神壁畫
更有傳聞稱,在古埃及時代,女性全身上下佩戴的黃金珠寶加起來超過一公斤都不足為奇,而一位丈夫對妻子的喜愛程度也表現在他為妻子準備了多少黃金珠寶上,芭珠姐不得不感嘆一句,可能這就是真·家里有礦的生活吧……
太陽般的光澤也使埃及人相信黃金可以照亮他們的靈魂,并賦予他們權利和地位。因此,到了新王國時期后,古埃及常見的黃金制品除了珠寶之外,還出現了像法老金棺、金面具之類的大型黃金作品。
阿伽門農黃金面具
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
圖坦卡蒙金棺外棺
埃及博物館
細心的小伙伴應該發現了,古埃及人在制作黃金珠寶時,采用的圖案工藝幾乎都是浮雕、凸面紋。這兩種工藝都是先將黃金捶打成厚度為 0.01 毫米左右的金片,并通過硬質簪子等工具的敲擊,從金片的背面將整個圖案塑造得栩栩如生?;y細膩的金片再配上鑲嵌的彩色寶石和燒紙的顏料,古埃及手工匠人仿佛天生自帶“流行色搭配雷達”,無論多少種色彩,都能在他們的巧妙設計下碰撞出令人驚艷的效果。
圖坦卡蒙加冕畫
不知道三星堆的古蜀國手工匠人是不是和古埃及手工匠人達成了一致,三星堆文化的黃金制品在制作工藝上居然和古埃及的制作工藝十分類似,難道文化沒落后的古埃及后裔們翻山越嶺來到四川當起了珠寶制作老師???或許在 6 個“文物盲盒”全部被破解之后,考古學界就會給我們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原來中世紀貴族,也是“黃金控”
黃金文化并沒有隨著古埃及的沒落而變得暗淡,反而在充滿動蕩和束縛的中世紀時期,再一次在歐洲大陸上展現了它的光彩。
藍寶石黃金戒指
13 世紀
在整個歐洲史中,公元 5 世紀—公元 15 世紀這段近千年的歷史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還代表了從古典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雖然封建割據帶來的戰亂、天主教的思想束縛和黑死病的瘟疫陰霾一直籠罩著這個民不聊生的“黑暗時代”,但驚艷了整個后世的精美珠寶卻一件又一件地誕生了,就像是人們心中閃爍的點點希望之光,照亮了那些黑暗的日子。
德國女性使用的鍍金搭扣
5 世紀早期
黃金在中世紀時期代表著皇室貴族,人們喜歡用各色彩寶和彩色琺瑯將黃金珠寶點綴得豐富華麗,因此這個時代的黃金珠寶大多極盡奢華。并且由于宗教神學的影響,也可能是對生活和疫病太過無奈,魔法咒語和宗教符號也成了黃金珠寶設計風格的一大主流。
洛泰爾十字架
公元 1000 年
大教堂博物館
雖然在中世紀時期,科技并沒有取得很大的發展,但珠寶工藝卻綻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琺瑯工藝和琉璃制作的極速發展,為原本色彩單一的黃金珠寶提供了更多鮮麗色彩的搭配可能。為了將黃金珠寶的表面打造得更加華麗繁復,工匠們還會將鍍金、造粒、掐絲等工藝與琺瑯結合,源于古埃及的浮雕和凸面紋工藝也得以保留。
掐絲琺瑯珍珠半月形耳環
10 世紀
克里特歷史博物館
為了彰顯身份,中世紀晚期的富豪貴族會將黃金制成胸針,并把黃金胸針視為正裝的一部分,只要是出門便一定要佩戴上足夠精致華麗的黃金胸針。甚至有些貴族會將黃金珠寶直接縫制在衣服上,與他們繁復的衣裝融為一體,達到更加奢華的效果。
The Founder’s Jewel
公元 1404 年
亞洲黃金哪家強?當然是大清盛世呀
要說哪個國家的黃金文化最為輝煌燦爛,那必定少不了我們中國。故宮中數以千計的精美珠寶無一不在展現著清代渾厚的國力和能工巧匠們巧奪天工的手藝。
清代金嵌珠寶圓花
故宮博物院
其實在清王朝入關前,妃嬪們的珠寶大多以金、銀鑲珍珠為主,而在清王朝在入關后,珠寶匠人們開始將黃金與珊瑚、點翠、彩色寶石和玉石鑲嵌等工藝結合,制作出了眾多工藝精湛、美輪美奐的黃金珠寶。
清代金鑲珊瑚桃蝠雙喜簪
故宮博物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清王朝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黃金珠寶工藝,還吸收了其它宗教和外來文化的養分。也正是因為這份“海納百川”的文化態度,清代黃金珠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進步,并逐漸發展出了專屬于我們東方文化的燒藍、花絲、炸珠等工藝。
金鑲珠花蝠簪
故宮博物院
直到今天,黃金仍然作為一種身份地位與權力的象征,不斷見證著新的歷史。無論是 1999 年建成的迪拜帆船酒店內部奢華大氣的黃金雕塑和裝飾,還是歷屆奧運會閃閃發亮的金牌,黃金與高精尖人群間永遠系著一條紐帶。
迪拜帆船酒店
黃金的價值并不只是一種貨幣,更是一種文化和美學。每一種文化的興衰雖然各有不同,但這些來自祖先的美學都是同樣的令人震撼。想一想遠在千年之前,黃金的美便已經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隨著時代車輪的滾動,我們也將成為歷史?;蛟S就在千年之后,我們的后代依舊會通過黃金,猜想著現在發生的事。說不定你的那枚黃金珠寶,也會出現在博物館中哦~
-END-
芭莎珠寶傳媒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yamitech.com/nx/39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