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最真實的“打工人”生活
(2012年2月11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在超市外擁吻。)
消防演習結束,電子廠上百名工人擠在一起脫下工衣。工人們的鑰匙被統一編碼,掛在車間的墻上。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一組名為《密集的打工生活》的攝影作品中,“密集”這一特質貫穿在工廠生活的不同面向。
2000年,在東莞長安鎮務工的湖北籍保安占有兵拿起相機,記錄中國工廠真實的生活切片。二十年來,他拍攝了150萬張照片,照片中有打工者的衣食住行、愛欲生死。
(2011年1月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打工者在更衣室進行工間休息,每次10分鐘,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2012年6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手袋廠的女工在用電車縫手袋。)
長安鎮位于東莞市最南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長安鎮承接了不少日韓、港臺地區的勞動力密集型工廠。直到今天,這里仍集中著大量的制造業工廠,國人熟知的OPPO、vivo等品牌的手機的工廠就坐落于此。
根據2018年的數據,長安鎮的常住人口達到6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僅七萬人。這里與深圳城區幾乎融為一體。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相對便宜的房屋租金,讓不少工人選擇住在長安鎮,每天早晨跨過東寶河到深圳上班。
工廠的一天往往從8點鐘開始,工人們陸陸續續到達廠區開工。流水線作業的工廠里,生產環環相扣,員工在傳送帶旁做工,一旦有事離開,整個生產工序就會被打亂。有些工廠會在上午安排10分鐘的休息時間,工人們可以上洗手間、喝水、用手機。
(2011年7月6日,廣東省東莞市, 電子廠的女工在樓梯道發呆。)
緊張的工作持續到中午12點,休息一小時后,工廠又開足馬力趕工,結束生產往往要到晚上7點。遇到訂單暴增的日子,生產線會加班到10點以后。工廠邊的小店在下午5點鐘漸次開張,等待著下班的工人們前來消費。
(2010年1月12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集體宿舍。)
(2012年12月21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線廠女工的手。)
在占有兵的鏡頭下,電子廠的女工們被包裹在無塵衣下,在恒溫恒濕的無塵車間內,她們每天需要工作11個小時。電子廠兩班倒,白班和夜班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她們長時間不見陽光,皮膚煞白。
(2012年5月16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食堂的碗柜。)
(2016年8月12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鑰匙。)
工廠內,一面墻被金屬隔板分割成無數個小格子,工人們每人認領一個小格,將鍋碗瓢盆塞進小格。在工廠外,一對在工廠做工的夫妻趁休息手拉手去市場買菜;年輕的工人情侶在馬路旁接吻親熱。
在工廠拍攝時,占有兵會和工人交朋友,在宿舍拍攝時會事先做好溝通。久而久之,工友們也不再在意相機的存在。但占有兵常常會被人拒絕、投訴,有些工廠的治安員看到相機會上前盤問,他甚至會被帶到派出所要求刪掉拍攝的照片。
(2014年12月31日,廣東省東莞市,紙品廠的員工集體聽老板講話。)
占有兵本人就是一名打工人。
1995年,退伍后無心務農的占有兵初入廣東尋找出路。他每天早上沿著工業區的馬路挨家查看招聘信息,但工廠需要的多是有經驗的技術工,招聘范圍多是25歲以下的女性。最終,占有兵在面試時連做102個俯臥撐,擠掉兩百多個競爭對手,被錄取為一名保安。
(2011年1月1日,廣東省東莞市,女工們利用假日時間自費學英語,跟著老師在廣場上大聲朗讀。)
(2016年6月1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在電話亭給家人打電話,話費每分鐘一角錢。)
(2019年6月21日,廣東省東莞市,鞋廠關停后,丟棄的證件。)
占有兵希望記錄打工者最真實的生活,而不是以往媒體報道中農民工的悲情形象。
二十年來,他的作品漸漸走出工廠,先后在《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中國攝影》等60多家媒體發表。他的身份也從一名農民工轉變為攝影記者。2012年,他的個展《新工人》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展出,2016年他受邀在紐約舉辦《中國制造》個展。
占有兵搜集了不少打工者常用的物件,把這些物品和攝影作品制作成紀錄工人生活的手工書,每本都有不同的主題,例如打工人的衣食住行、婚姻愛情……目前,已制作完成117本手工書,而他也將繼續為“打工人”拍攝下去。(記者 樊朔,圖片來源:攝影/占有兵)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yamitech.com/sh/394844.html